《传染病及其预防》

《传染病及其预防》

金秋十月,丹桂余香未散,新乡市诚城卓人学校的校园里已悄然换上秋意盎然的景致,更涌动着扎实教研的蓬勃活力。10月16日上午,校领导及初中部全体生物教师齐聚多媒体教室,共同观摩了由初二年级张良志老师执教的《传染病及其预防》主题生物公开课。这堂课以贴近生活的情境、层层递进的设计,将抽象的健康知识转化为生动的课堂实践,为在场师生打造了一场兼具科学性与教育性的教学盛宴。

1

为打破传统生物课堂中理论知识的枯燥感,张良志老师以学生亲身经历的疫情防控为核心线索,精心创设沉浸式教学情境。课堂伊始,一段疫情期间生活场景的短片缓缓播放,熟悉的口罩、消毒场景瞬间拉近了知识与学生的距离。短片结束后,张老师顺势抛出问题:“新冠肺炎的病因是什么?它为何能快速蔓延?我们又该如何科学预防?”一连串直击生活的疑问,瞬间点燃了学生的思考热情,自然引出本节课的核心主题。随后,张老师通过 “探究一:判断传染病” 环节,展示 12 种常见疾病,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判断是否具有传染性。在学生依次作答后,张老师巧妙归纳,明确传染病与非传染病的本质区别,再以 “乙肝与脂肪肝同为肝病,为何乙肝具有传染性” 为切入点,引出 “病原体” 这一核心概念。

2

教学过程中,张良志老师尤为注重直观教学与思维引导的结合。通过展示乙肝病毒、结核杆菌、蛔虫等病原体图片,让学生清晰认识到细菌、病毒、寄生虫三类致病生物;结合新冠肺炎、艾滋病、肺结核等典型案例,帮助学生梳理不同传染病的病因,建立“不同病原体引发不同传染病”的逻辑认知。在突破 “传染病流行基本环节”这一重难点时,张老师并未直接灌输知识,而是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第 35 页资料,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围绕“传染病流行需要哪些环节”展开讨论。学生们分工协作、积极思考,纷纷举手分享观点,在张老师的点拨下,逐步明确 “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三个关键环节,并通过示意图直观理解三者之间 “缺一不可” 的关联。

3

4

课堂互动环节更是精彩纷呈。在探讨 “传染病预防措施”时,学生们结合疫情期间的生活经历,踊跃分享 “戴口罩、勤洗手、消毒通风、隔离病人、接种疫苗” 等防控做法。张老师顺势引导,让学生将这些措施与流行环节对应,自主归纳出 “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三大预防策略。

5

随后的 “深入探究” 与 “拓展运用” 展示评议环节,各小组汇报成果详实,既有理论支撑,又有实践思考;互评环节中,学生们思路清晰,不仅能准确指出同学门观点的亮点,还能提出建设性意见。张老师引导学生自主梳理思路,完善答题要点,在潜移默化中夯实了生物学科核心素养。

课堂尾声,张良志老师将教学主题从知识学习升华为价值引领。他深情说道:“今天所学的传染病知识,不只是试卷上的考点,更是守护自己与他人生命健康的‘铠甲’。” 随后,一段记录疫情期间医护人员、志愿者坚守岗位的视频缓缓播放,画面中众志成城的抗疫场景,与本节课的知识内容相互呼应。张老师顺势补充:“历史数据表明,导致世界死亡人数最多的不是战争,是瘟疫,是传染病,我们一直都在和它做抗争!当年的新冠肺炎,我们经历过,也感受到祖国的强大,对每一个生命的珍视,众志成城,抗击疫情。此生无悔入华夏  来世还做中国人!” 这番话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公开课结束后,教师发展中心李靖主任主持评课研讨会。首先,张良志老师详细阐述了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思路,从 “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社会责任” 素养目标设定,到“情境导入 — 精讲互动 — 展示评议 — 总结检测 — 情感升华” 的环节设计,再到重难点突破策略,条理清晰地分享了自己的教学思考。随后李靖主任、初中生物教研组长李翔、副校长吕庆生、副校长张文斌、校工会主席李卫忠、分别进行了精彩的点评对课堂中的教学姿态、语言感情、课堂氛围、情景互动等方面亮点给予充分的肯定,同样也指出不足之处,最后李卫忠主席以《送瘟神》一诗将公开课活动再一次推向新高度。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每一次公开课都是教师专业成长的 “练兵场”,每一次评课研讨都是教学智慧的 “聚宝盆”。新乡市诚城卓人学校将持续以公开课为载体,为教师搭建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教研平台,推动教师在实践中探索、在反思中成长,让生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探索生命奥秘、涵养健康理念的舞台,为培养具有科学素养与责任意识的时代新人奠定坚实基础。

图文:生物组

审核:李靖





上一篇:当英语课遇上水墨动画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