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教育
——永威学习所思所得
史会芳
此次永威之行感想很多,尤其是听完了潘老师的激情班级建设后对于激情教育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
教师上课富有激情,学生才会为之振奋,教学效果也会相应而生,一个有激情的教师,也会是个脚踏实地的教师;教育本无所谓惊天动地,只有愿意把教育的小事做好的教师。
真正的教育,能影响人的教育,往往就蕴藏于那些很小的小事之中。一次简短平和的谈话、一个举动、一个眼神、一个期望、一个微笑,其间饱含着教师浓浓的真情,传递出师生间短距离心灵交流的火花。经由这些小事,教育进入人的心灵,持续影响人的一生。
激情使教育充满情趣。只有情意融融的教育氛围,学生才会受感染,受熏陶;他们才会萌发创造的欲望。"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文学作品是这样,教育也如此。学校的教育索然寡味的原因之一,就是教育缺乏情的感染和情的触动。教育中的情是师生情感交融的真诚流露。教育一旦产生出情趣,就会出现师生心有灵犀的动人情景,教育环境就会宽松和谐。
激情与快乐相随。拥有了教育激情,人的生命之树就与快乐结缘,你的笑容就会飞越在学生的心田,让学生的心扉也放飞快乐;拥有了激情,你的心就会与学生的心紧紧贴在一起,师生真正成为知心的朋友,创造的伙伴。当然,教育中的乐趣雅而不俗,益人心智。教育中洋溢着乐趣,才会使学生真正轻松愉快地享受学习,尽兴创造。学生要达到乐学的境界,就需要教师乐教。教师自身还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教师的教学行为应和所传授的知识内容相统一。求实的态度、民主的作风、简洁的语言、昂扬的精神状态无疑对学生获得这些相应的品质具有表率作用。第二,教师应具备和自己所传授的知识内容相符合的人格形象。只有教师自身具备了高尚的情操和博大的胸怀,才能宽容学生的错误,更好地塑造学生的品格。第三,教师要积极研究来自社会大课堂的道德内容。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对思想政治课教育有重要影响,有的是积极的,有的是消极的。教师只有积极研究这些内容,并结合课堂教学进行正确的分析、补充、修正,才能使课内外形成统一的力量,共同作用于学生的心灵。
当老师精神饱满、面带微笑,充满激情地走进课堂时,就会给学生很大的感染力。老师的激情就像一粒火种,一下子点燃学生高涨的情绪,课堂气氛会随之活跃起来。上课富有激情,学生为之振奋,教学效果也会相应而生,课中,风趣幽默的教学语言,恰如其分的肢体语言。在课堂上,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授业解惑,完成教学内容,达到教育目的,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一节课中,教师要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营造快乐愉悦的课堂气氛是必不可少的。而营造快乐愉悦的课堂气氛,让课堂充满激情,其方法有很多,就此强调几点:
第一,善用生动幽默的语言催化。一个富有激情的老师,他的语言表达应是深情并茂、抑扬顿挫的,言语应是富有哲理而幽默的。如果教师教学语言平淡无味,好像是弹着单弦古琴,没有抑扬顿挫,一个声调从头讲到尾。有时是有气无力的样子,好像三天没吃饭,让人昏昏欲睡(学生不在课堂上睡觉才怪!)。如果教师面部表情没有丝毫的微笑,铁青着脸,严肃而又庄重,就好像不是进行教学,而是在举行追悼会,那么同学们在这样的课堂上听课,多呆一分钟,都浑身难受。如果老师充满激情,声音洪亮,妙语连珠,滔滔不绝。有时候声音高亢起伏令人振奋,有时候语调低沉令人伤感,有时候一句南腔北调令人合不拢嘴;有时候一两句不标准的普通话引人发笑……这就是激情的催化剂,使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但是过多重复的“口头禅”,如“啊…”、“这个的话…”、“也就是说…”等这类的语言,则令人反感。
第二,巧用丰富的肢体语言加以辅助。肢体语言的运用不但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加深学生的印象,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如果教师站在讲台上手扶讲桌,动口不动手,犹如一台发声机,索然无味,呆板无趣,是不能引人注目的。如果头望“天花板”,或者目不转睛地看某个地方讲课,久而久之,学生便会厌烦,甚至误会。因此,上课时应经常扫视每一位学生,与学生进行心灵的交流。我有时适当走下讲台讲课,对个别昏昏欲睡或初入梦乡的学生点击提醒,或提问催答,或以幽默语言引人发笑,活跃课堂气氛。当然,说到幽默语言引人发笑之时,学生有笑声老师也应有笑容,不要板着面孔,使学生笑都不敢笑,那就失去意义了。若讲课时充满激情,声音洪亮,表情丰富,讲到兴奋时手舞足蹈。学生自然积极响应,课堂气氛活跃,教师讲得滔滔不绝,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流露出敬佩、赞赏的眼神。下课铃响,意犹未尽。
第三,理论联系实际,引人入胜。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说教式教学法,其理念滞后落伍,缺乏激情,无法及时适应时代的变化和人的需求。为什么学生比较喜欢年轻教师讲课,主要是年轻教师与时俱进,上课富有激情,理论联系实际,引人入胜。随着社会的发展,新事物不断增多,人的感官要求就越高,学生需要不断有新的感官刺激,使他们保持振奋。而说教式的教学是不能适应时代需要的,是难以引人入胜的,单纯的理论叙说是枯燥无味的,就像节奏缓慢的戏剧,逐渐被打入冷宫一般。而许多新的教学法,其共同点就是充满激情,它们更能点燃和释放人的激情。所以,我们要设法保持对上课的新鲜感,不能墨守成规,老调重弹,要不断给自己充电,完善和创新教学方法,使自己处在一种不断探索的过程中,每天都是新的尝试,新的感受,注入新的活力,使其焕发新的生命力,让激情在教学中得到更大的发挥。要想使教学富有激情,还必须理论联系实际,举例说明,引人入胜。学生好奇心切,睡意全无!
课后,要与学生保持亲切的友谊,让激情得以延伸。在教学过程中,努力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生动有效的学习氛围,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十分必要的,而课后与学生保持亲切的友谊,让激情延伸也是很重要的。下课后,学生如有问题可以到教师的办公室提问,教师应耐心解答,不要自顾休息,满脸不耐烦;学生与教师迎面打招呼问好时,教师要面带笑容回礼问好,不要爱理不理,一声不吭;平时学生有困难,应主动问候,热心帮助。当然,在与学生交往中,要注意保持一定的距离,有所“分寸”。距离产生美和神秘感,而这种 “距离”的状态使人保持一种好奇心,就像在熟人面前,可以肆无忌惮,不加掩饰,但在陌生人面前,你却会在乎他们的看法,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希望给别人留下美好的形象。有“距离”使学生在课堂上不敢“放肆”,适当的“距离” 又可以使学生感到亲近,让教师的激情在课后仍感染每一位学生,保持对你热情,期待着上你的下一节课,点燃学生求知的欲望,从而推动整个课堂教学的进程。
教育因激情而鲜活,理想因激情而美丽,生命因激情而精彩。 读书在,激情就在,梦想在,激情就在,热爱在,激情就在,执著在,激情就在!
最后,我想说激情是一种亮丽的情感,是生命中一朵绚丽的花朵,更是一种味深香浓的文化。这份情感没有年龄界限,这朵花儿没有时令限制,这种文化没有地域之分,就像蒋五仓,就像吴玲。一个人的生活需要激情,一个单位需要激情文化。人,有激情才有活力;单位,有激情才会发展。我们红星,非常需要这种激情文化。这就要求我们全体教职工要带着激情走进校园,带着激情走进课堂,带着激情走近学生。
当然,在教学中并不是时时刻刻都能让课堂充满激情,有时不合时宜的激情反而影响教学,恰得其反。
激情不可能是一种持久的状态,激情的短暂性和工作的持久性是矛盾的,我们往往难以保持持久的良好的激情状态。因此,我们必须学会处理好激情的培养、创造和维持三者的关系,就像皮肤的保养一样,需要精心的耐心的科学的护理,注意适度,不要过度频繁地使用,要做到细水长流。否则无节制的消耗,乱放激情,总有一天激情会变得麻木、枯竭。作为教学工作者,我正关注着这种激情的短暂性和工作的持久性的冲突,思考着并试图解决这个问题。